由電子工業出版社、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主辦,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具體承辦,《產業經濟評論》雜志社協辦的“2020中國產業經濟研究學術年會”12月12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館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財務司副司長鄭琳、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賀耀敏、電子工業出版社總編輯兼華信研究院院長劉九如、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兼所長史丹、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張輝、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于澤、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鄭世林在大會上發表了主題演講,來自全國各地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中關注產業經濟研究的專家學者以及《產業經濟評論》雜志編委會編委參加了會議交流研討。
電子工業出版社總編輯兼華信研究院院長劉九如先生致辭
電子工業出版社總編輯兼華信研究院院長劉九如在會上致辭。 他介紹,最近社會各界都在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不僅提出了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更是明確了未來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原則和主要目標。強調未來5年我們要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辈娬{要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新基建建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這樣一些重要論斷和新的要求,需要產業界、學術界深入研究,推動產業政策的調整和更多具體措施的出臺。
與此同時,經歷極不平凡的2020年,面對至今沒有平息的全球新冠疫情的沖擊,科技的自立自強和相關產業鏈的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等眾多熱點話題引起,成為各級政府主管和經濟工作者深入研究和努力探索實踐的主題,這其中,眾多專家有很多研究成果和精彩觀點值得分享交流,國內外有眾多創新探索的案例值得剖析比較,也有很多疑點難點問題值得深入探討,這就是我們發起舉辦學術年會的初衷。
我們把今年年會的主題確定為“全球疫情沖擊下中國產業的發展與創新”,就是希望各位專家圍繞各行各業“十四五”規劃制定以及新冠疫情沖擊引發的產業經濟發展熱點話題,包括產業轉型與結構調整、數字經濟與新基建建設、科技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產業政策與企業行為調整等重大問題,展開研討交流。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賀耀敏教授做主題演講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賀耀敏教授在會上發表了題為“展望中國經濟的偉大新征程”的主題演講。賀耀敏教授提到,今年產業經濟發展面臨特殊的發展環境,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在這樣的背景下,關注產業經濟研究的專家學者相聚在一起交流,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恰逢社會各界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十四五”發展規劃建議和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做一些理論上的探討,也具有特別的意義。
賀耀敏教授提出,關注全球疫情沖擊下的產業經濟發展與創新,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展開深入研究:一是要深入研究產業創新的時代要求和發展規律,緊緊圍繞時代的主題,將創新作為促進發展的錦囊妙計;二是要深入研究產業創新的理論邏輯和理論體系,努力探索適合中國的最新的創新理論;三是要深入研究產業創新的實踐模式和現實路徑,真正構建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系統有效的促進創新的體制機制和制度體系;四是要深入研究產業創新的人才需求和社會認同,加快推動人口大國邁向人才大國,形成全社會創新發展的社會認同和保險制度,挖掘優良創新的傳統和創新優勢;五是要深入研究產業創新的中國道路和全球的引領,提出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對策建議,推動并鞏固我國產業創新的全球引領地位和作用。
工業和信息化部財務司副司長鄭琳做主題演講
工業和信息化部財務司鄭琳副司長主題演講時強調,2020年是極不平常的一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以及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齊心協力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進展。疫情發生以來,工信部財務司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要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決策部署,積極推進產融合作,引導與工信部建立長期戰略合作的金融機構,對產業鏈核心企業和上下游重點企業提供金融支持,推動出臺了一系列財稅優惠措施,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鄭琳副司長指出,各位專家圍繞全球疫情沖擊下的產業發展與創新展開深入研討,發表思想觀點,分享思想智慧,為各產業行業“十四五”規劃編制獻計獻策,提供理論參考,意義深遠。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兼所長史丹教授做主題演講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兼所長史丹以“工業如何支撐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為題發表主題演講,她圍繞中國工業發展取得的成就與面臨的新問題、制造業占比下降的原因及理論解釋、新發展階段工業發展方式與路徑等三個方面提出鮮明觀點:一是在中國工業發展取得的成就與面臨的新問題方面,史丹所長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工業化的成就主要包括:從貧窮落后的農業國成為經濟大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第一貿易大國和投資大國、平均壽命增長最大的國家,另外也是消除絕對貧困的發展中國家,實現了第一個百年目標。然而,在即將開啟的第二個百年目標新征程,我們面臨制造業占比下降過快的問題。二是在制造業占比下降的原因及理論解釋方面,史丹所長認為產業早熟的問題導致產業結構變化未必帶來經濟增長,只有技術進步帶來的生產率提高,才是產業結構平穩升級和經濟長期增長的主要動力。她通過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的對比分析,對我國工業領域存在的產業早熟問題進行論證,并對產業結構早熟進行內生性解釋。三是在新發展階段工業發展方式與路徑方面,史丹所長總結了我國推進新型工業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以新型工業化支持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的思路,從“打通創新鏈,補強產業鏈,穩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對策建議。
北大經濟學院副院長張輝教授做專家演講
北大經濟學院副院長張輝教授以“數字經濟發展研究”為題發表主題演講。張輝教授認為中國的數字經濟偉大實踐需要理論創新,需要廣大專家學者更多的立足我國國情做研究。他從數字經濟的起源、概念演變、發展歷程等多方面對數字經濟進行了詳細介紹,并從技術、現狀、理論前置條件等方面對數字經濟進行深入分析,指出了我國在數字經濟的普惠性、數字經濟對一產二產的滲透率,以及數字企業創新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從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協調統一的管理機制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于澤教授做主題演講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于澤教授介紹了研究院的主要研究方向: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構建中國經濟學理論;二是中國的經濟史跨學科中心,打通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三是關于改革的研究,主要是從國家治理和地方發展的維度;四是高水平研究的開放中心,主要研究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如何更好的開放。隨后于澤教授還圍繞“需求側產業升級動力機制”發表演講,他介紹了從需求側探討中國產業結構升級動力問題的研究背景:一是五中全會中提到要實現供需的良性互動;二是從理論上看,產業升級的基礎主要來自收入的上升和相對價格下降。目前大多數的研究是供給側的研究,集中在生產函數維度對于產業結構升級的研究,而需求側的研究還相對較少。因此于澤教授從消費支出和消費增加值兩個角度對于產業升級進行探討,試圖發現驅動升級的力量到底是收入效應還是相對價格效應,進而更好的設計我國結構性改革思路。于澤教授構建了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并結合我國歷史數據的實證檢驗和美國產業轉型升級的相關經驗,對我國實現雙循環格局,維持制造業占比基本穩定,優化產業結構提出對策建議。
北京大學國發院副研究員、《產業經濟評論》執行主編鄭世林教授做主題演講
北京大學國發院副研究員、《產業經濟評論》執行主編鄭世林發表題為“如何提升中國企業基礎研究水平”的主題演講,他從多個方面分析了中國企業怠于創新的原因,并從多個維度提出了加強我國企業基礎研究的對策建議。鄭世林教授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經濟已經有了超大規模經濟總量,但是仍然有很多關鍵環節受制于人。他結合古今中外的例子,闡述了“大”與“強”的關系,提出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更應該反思如何使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飛機”行穩致遠。鄭世林教授提出一定要加強基礎研究:一是要改變每個人、每個企業家、各級政府的觀念,切實保護知識產權,允許一部分人通過知識致富,推動整個社會向知識 型社會轉型;二是政府應該通過減稅、重大專項等政策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聘請科學家,加大技術研發投入,使更多的企業敢闖能闖“無人區”;三是進一步加強高校的基礎研究,要向前端做研究,挖掘更多從0到1的故事,這也是青年學者的重要使命。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張杰主持會議
電子工業出版社華信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李芳芳主持會議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杰教授和華信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李芳芳分別主持會議。李芳芳介紹,中國產業經濟研究學術年會自2014年開始,今年已經是第七屆,年會依托《產業經濟評論》核心期刊為平臺,與相關學術研究機構合作,旨在搭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業進行學術交流溝通的平臺,發揮產學研協同效應,聚焦產業經濟學科前沿研究動態,促進相關產業行業的政策研究、實踐經驗交流和學術思想爭鳴,以產業經濟理論探索與實踐應用為立足點,為中國經濟深化改革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前瞻觀察和學術支撐服務。
華信研究院
華信研究院是工業和信息化智庫聯盟核心成員單位,由電子工業出版社投資創建,主要專注于國內外工業產業政策、信息化與信息安全發展態勢跟蹤、智能制造、數字化轉型等研究,近年承擔了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委和各省市產業管理部門的數百項軟課題研究。華信研究院定期發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業合作指數、集成電路產業投融資指數、信息經濟發展指數等;整合相關信息資源,研究構建的工業和信息化行業知識服務信息資源網上平臺,包括《“一帶一路”工業通信業數據庫》、《集成電路投融資數據庫》等,為各界產業人士提供了信息咨詢服務。
華信研究院目前下設:產業政策研究所、信息化與信息安全研究所、智能制造研究所,擁有《產業經濟評論》核心學術期刊和《中國信息化》《工信財經科技》等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刊物。
由電子工業出版社、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主辦,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具體承辦,《產業經濟評論》雜志社協辦的“2020中國產業經濟研究學術年會”12月12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館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財務司副司長鄭琳、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賀耀敏、電子工業出版社總編輯兼華信研究院院長劉九如、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兼所長史丹、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張輝、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于澤、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鄭世林在大會上發表了主題演講,來自全國各地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中關注產業經濟研究的專家學者以及《產業經濟評論》雜志編委會編委參加了會議交流研討。
電子工業出版社總編輯兼華信研究院院長劉九如先生致辭
電子工業出版社總編輯兼華信研究院院長劉九如在會上致辭。 他介紹,最近社會各界都在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不僅提出了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更是明確了未來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原則和主要目標。強調未來5年我們要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辈娬{要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新基建建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這樣一些重要論斷和新的要求,需要產業界、學術界深入研究,推動產業政策的調整和更多具體措施的出臺。
與此同時,經歷極不平凡的2020年,面對至今沒有平息的全球新冠疫情的沖擊,科技的自立自強和相關產業鏈的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等眾多熱點話題引起,成為各級政府主管和經濟工作者深入研究和努力探索實踐的主題,這其中,眾多專家有很多研究成果和精彩觀點值得分享交流,國內外有眾多創新探索的案例值得剖析比較,也有很多疑點難點問題值得深入探討,這就是我們發起舉辦學術年會的初衷。
我們把今年年會的主題確定為“全球疫情沖擊下中國產業的發展與創新”,就是希望各位專家圍繞各行各業“十四五”規劃制定以及新冠疫情沖擊引發的產業經濟發展熱點話題,包括產業轉型與結構調整、數字經濟與新基建建設、科技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產業政策與企業行為調整等重大問題,展開研討交流。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賀耀敏教授做主題演講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賀耀敏教授在會上發表了題為“展望中國經濟的偉大新征程”的主題演講。賀耀敏教授提到,今年產業經濟發展面臨特殊的發展環境,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在這樣的背景下,關注產業經濟研究的專家學者相聚在一起交流,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恰逢社會各界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十四五”發展規劃建議和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做一些理論上的探討,也具有特別的意義。
賀耀敏教授提出,關注全球疫情沖擊下的產業經濟發展與創新,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展開深入研究:一是要深入研究產業創新的時代要求和發展規律,緊緊圍繞時代的主題,將創新作為促進發展的錦囊妙計;二是要深入研究產業創新的理論邏輯和理論體系,努力探索適合中國的最新的創新理論;三是要深入研究產業創新的實踐模式和現實路徑,真正構建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系統有效的促進創新的體制機制和制度體系;四是要深入研究產業創新的人才需求和社會認同,加快推動人口大國邁向人才大國,形成全社會創新發展的社會認同和保險制度,挖掘優良創新的傳統和創新優勢;五是要深入研究產業創新的中國道路和全球的引領,提出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對策建議,推動并鞏固我國產業創新的全球引領地位和作用。
工業和信息化部財務司副司長鄭琳做主題演講
工業和信息化部財務司鄭琳副司長主題演講時強調,2020年是極不平常的一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以及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齊心協力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進展。疫情發生以來,工信部財務司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要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決策部署,積極推進產融合作,引導與工信部建立長期戰略合作的金融機構,對產業鏈核心企業和上下游重點企業提供金融支持,推動出臺了一系列財稅優惠措施,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鄭琳副司長指出,各位專家圍繞全球疫情沖擊下的產業發展與創新展開深入研討,發表思想觀點,分享思想智慧,為各產業行業“十四五”規劃編制獻計獻策,提供理論參考,意義深遠。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兼所長史丹教授做主題演講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兼所長史丹以“工業如何支撐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為題發表主題演講,她圍繞中國工業發展取得的成就與面臨的新問題、制造業占比下降的原因及理論解釋、新發展階段工業發展方式與路徑等三個方面提出鮮明觀點:一是在中國工業發展取得的成就與面臨的新問題方面,史丹所長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工業化的成就主要包括:從貧窮落后的農業國成為經濟大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第一貿易大國和投資大國、平均壽命增長最大的國家,另外也是消除絕對貧困的發展中國家,實現了第一個百年目標。然而,在即將開啟的第二個百年目標新征程,我們面臨制造業占比下降過快的問題。二是在制造業占比下降的原因及理論解釋方面,史丹所長認為產業早熟的問題導致產業結構變化未必帶來經濟增長,只有技術進步帶來的生產率提高,才是產業結構平穩升級和經濟長期增長的主要動力。她通過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的對比分析,對我國工業領域存在的產業早熟問題進行論證,并對產業結構早熟進行內生性解釋。三是在新發展階段工業發展方式與路徑方面,史丹所長總結了我國推進新型工業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以新型工業化支持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的思路,從“打通創新鏈,補強產業鏈,穩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對策建議。
北大經濟學院副院長張輝教授做專家演講
北大經濟學院副院長張輝教授以“數字經濟發展研究”為題發表主題演講。張輝教授認為中國的數字經濟偉大實踐需要理論創新,需要廣大專家學者更多的立足我國國情做研究。他從數字經濟的起源、概念演變、發展歷程等多方面對數字經濟進行了詳細介紹,并從技術、現狀、理論前置條件等方面對數字經濟進行深入分析,指出了我國在數字經濟的普惠性、數字經濟對一產二產的滲透率,以及數字企業創新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從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協調統一的管理機制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于澤教授做主題演講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于澤教授介紹了研究院的主要研究方向: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構建中國經濟學理論;二是中國的經濟史跨學科中心,打通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三是關于改革的研究,主要是從國家治理和地方發展的維度;四是高水平研究的開放中心,主要研究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如何更好的開放。隨后于澤教授還圍繞“需求側產業升級動力機制”發表演講,他介紹了從需求側探討中國產業結構升級動力問題的研究背景:一是五中全會中提到要實現供需的良性互動;二是從理論上看,產業升級的基礎主要來自收入的上升和相對價格下降。目前大多數的研究是供給側的研究,集中在生產函數維度對于產業結構升級的研究,而需求側的研究還相對較少。因此于澤教授從消費支出和消費增加值兩個角度對于產業升級進行探討,試圖發現驅動升級的力量到底是收入效應還是相對價格效應,進而更好的設計我國結構性改革思路。于澤教授構建了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并結合我國歷史數據的實證檢驗和美國產業轉型升級的相關經驗,對我國實現雙循環格局,維持制造業占比基本穩定,優化產業結構提出對策建議。
北京大學國發院副研究員、《產業經濟評論》執行主編鄭世林教授做主題演講
北京大學國發院副研究員、《產業經濟評論》執行主編鄭世林發表題為“如何提升中國企業基礎研究水平”的主題演講,他從多個方面分析了中國企業怠于創新的原因,并從多個維度提出了加強我國企業基礎研究的對策建議。鄭世林教授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經濟已經有了超大規模經濟總量,但是仍然有很多關鍵環節受制于人。他結合古今中外的例子,闡述了“大”與“強”的關系,提出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更應該反思如何使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飛機”行穩致遠。鄭世林教授提出一定要加強基礎研究:一是要改變每個人、每個企業家、各級政府的觀念,切實保護知識產權,允許一部分人通過知識致富,推動整個社會向知識 型社會轉型;二是政府應該通過減稅、重大專項等政策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聘請科學家,加大技術研發投入,使更多的企業敢闖能闖“無人區”;三是進一步加強高校的基礎研究,要向前端做研究,挖掘更多從0到1的故事,這也是青年學者的重要使命。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張杰主持會議
電子工業出版社華信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李芳芳主持會議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杰教授和華信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李芳芳分別主持會議。李芳芳介紹,中國產業經濟研究學術年會自2014年開始,今年已經是第七屆,年會依托《產業經濟評論》核心期刊為平臺,與相關學術研究機構合作,旨在搭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業進行學術交流溝通的平臺,發揮產學研協同效應,聚焦產業經濟學科前沿研究動態,促進相關產業行業的政策研究、實踐經驗交流和學術思想爭鳴,以產業經濟理論探索與實踐應用為立足點,為中國經濟深化改革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前瞻觀察和學術支撐服務。
華信研究院
華信研究院是工業和信息化智庫聯盟核心成員單位,由電子工業出版社投資創建,主要專注于國內外工業產業政策、信息化與信息安全發展態勢跟蹤、智能制造、數字化轉型等研究,近年承擔了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委和各省市產業管理部門的數百項軟課題研究。華信研究院定期發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業合作指數、集成電路產業投融資指數、信息經濟發展指數等;整合相關信息資源,研究構建的工業和信息化行業知識服務信息資源網上平臺,包括《“一帶一路”工業通信業數據庫》、《集成電路投融資數據庫》等,為各界產業人士提供了信息咨詢服務。
華信研究院目前下設:產業政策研究所、信息化與信息安全研究所、智能制造研究所,擁有《產業經濟評論》核心學術期刊和《中國信息化》《工信財經科技》等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刊物。
由電子工業出版社、中國電子信息行業聯合會、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主辦,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具體承辦,《產業經濟評論》雜志社協辦的“2020中國產業經濟研究學術年會”12月12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館召開,工業和信息化部財務司副司長鄭琳、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賀耀敏、電子工業出版社總編輯兼華信研究院院長劉九如、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兼所長史丹、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張輝、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于澤、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鄭世林在大會上發表了主題演講,來自全國各地相關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中關注產業經濟研究的專家學者以及《產業經濟評論》雜志編委會編委參加了會議交流研討。
電子工業出版社總編輯兼華信研究院院長劉九如先生致辭
電子工業出版社總編輯兼華信研究院院長劉九如在會上致辭。 他介紹,最近社會各界都在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不僅提出了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更是明確了未來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原則和主要目標。強調未來5年我們要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辈娬{要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新基建建設,大力發展數字經濟。這樣一些重要論斷和新的要求,需要產業界、學術界深入研究,推動產業政策的調整和更多具體措施的出臺。
與此同時,經歷極不平凡的2020年,面對至今沒有平息的全球新冠疫情的沖擊,科技的自立自強和相關產業鏈的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等眾多熱點話題引起,成為各級政府主管和經濟工作者深入研究和努力探索實踐的主題,這其中,眾多專家有很多研究成果和精彩觀點值得分享交流,國內外有眾多創新探索的案例值得剖析比較,也有很多疑點難點問題值得深入探討,這就是我們發起舉辦學術年會的初衷。
我們把今年年會的主題確定為“全球疫情沖擊下中國產業的發展與創新”,就是希望各位專家圍繞各行各業“十四五”規劃制定以及新冠疫情沖擊引發的產業經濟發展熱點話題,包括產業轉型與結構調整、數字經濟與新基建建設、科技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產業政策與企業行為調整等重大問題,展開研討交流。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賀耀敏教授做主題演講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賀耀敏教授在會上發表了題為“展望中國經濟的偉大新征程”的主題演講。賀耀敏教授提到,今年產業經濟發展面臨特殊的發展環境,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在這樣的背景下,關注產業經濟研究的專家學者相聚在一起交流,具有重要意義。尤其是恰逢社會各界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解讀“十四五”發展規劃建議和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做一些理論上的探討,也具有特別的意義。
賀耀敏教授提出,關注全球疫情沖擊下的產業經濟發展與創新,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展開深入研究:一是要深入研究產業創新的時代要求和發展規律,緊緊圍繞時代的主題,將創新作為促進發展的錦囊妙計;二是要深入研究產業創新的理論邏輯和理論體系,努力探索適合中國的最新的創新理論;三是要深入研究產業創新的實踐模式和現實路徑,真正構建建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上系統有效的促進創新的體制機制和制度體系;四是要深入研究產業創新的人才需求和社會認同,加快推動人口大國邁向人才大國,形成全社會創新發展的社會認同和保險制度,挖掘優良創新的傳統和創新優勢;五是要深入研究產業創新的中國道路和全球的引領,提出針對性強、操作性強的對策建議,推動并鞏固我國產業創新的全球引領地位和作用。
工業和信息化部財務司副司長鄭琳做主題演講
工業和信息化部財務司鄭琳副司長主題演講時強調,2020年是極不平常的一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以及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齊心協力疫情防控取得重大進展。疫情發生以來,工信部財務司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要求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決策部署,積極推進產融合作,引導與工信部建立長期戰略合作的金融機構,對產業鏈核心企業和上下游重點企業提供金融支持,推動出臺了一系列財稅優惠措施,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鄭琳副司長指出,各位專家圍繞全球疫情沖擊下的產業發展與創新展開深入研討,發表思想觀點,分享思想智慧,為各產業行業“十四五”規劃編制獻計獻策,提供理論參考,意義深遠。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兼所長史丹教授做主題演講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黨委書記兼所長史丹以“工業如何支撐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為題發表主題演講,她圍繞中國工業發展取得的成就與面臨的新問題、制造業占比下降的原因及理論解釋、新發展階段工業發展方式與路徑等三個方面提出鮮明觀點:一是在中國工業發展取得的成就與面臨的新問題方面,史丹所長認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工業化的成就主要包括:從貧窮落后的農業國成為經濟大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第一貿易大國和投資大國、平均壽命增長最大的國家,另外也是消除絕對貧困的發展中國家,實現了第一個百年目標。然而,在即將開啟的第二個百年目標新征程,我們面臨制造業占比下降過快的問題。二是在制造業占比下降的原因及理論解釋方面,史丹所長認為產業早熟的問題導致產業結構變化未必帶來經濟增長,只有技術進步帶來的生產率提高,才是產業結構平穩升級和經濟長期增長的主要動力。她通過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的對比分析,對我國工業領域存在的產業早熟問題進行論證,并對產業結構早熟進行內生性解釋。三是在新發展階段工業發展方式與路徑方面,史丹所長總結了我國推進新型工業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以新型工業化支持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的思路,從“打通創新鏈,補強產業鏈,穩定供應鏈,提升價值鏈”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對策建議。
北大經濟學院副院長張輝教授做專家演講
北大經濟學院副院長張輝教授以“數字經濟發展研究”為題發表主題演講。張輝教授認為中國的數字經濟偉大實踐需要理論創新,需要廣大專家學者更多的立足我國國情做研究。他從數字經濟的起源、概念演變、發展歷程等多方面對數字經濟進行了詳細介紹,并從技術、現狀、理論前置條件等方面對數字經濟進行深入分析,指出了我國在數字經濟的普惠性、數字經濟對一產二產的滲透率,以及數字企業創新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從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產權制度改革、建立協調統一的管理機制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于澤教授做主題演講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于澤教授介紹了研究院的主要研究方向: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構建中國經濟學理論;二是中國的經濟史跨學科中心,打通經濟史和經濟思想史;三是關于改革的研究,主要是從國家治理和地方發展的維度;四是高水平研究的開放中心,主要研究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如何更好的開放。隨后于澤教授還圍繞“需求側產業升級動力機制”發表演講,他介紹了從需求側探討中國產業結構升級動力問題的研究背景:一是五中全會中提到要實現供需的良性互動;二是從理論上看,產業升級的基礎主要來自收入的上升和相對價格下降。目前大多數的研究是供給側的研究,集中在生產函數維度對于產業結構升級的研究,而需求側的研究還相對較少。因此于澤教授從消費支出和消費增加值兩個角度對于產業升級進行探討,試圖發現驅動升級的力量到底是收入效應還是相對價格效應,進而更好的設計我國結構性改革思路。于澤教授構建了一個統一的分析框架,并結合我國歷史數據的實證檢驗和美國產業轉型升級的相關經驗,對我國實現雙循環格局,維持制造業占比基本穩定,優化產業結構提出對策建議。
北京大學國發院副研究員、《產業經濟評論》執行主編鄭世林教授做主題演講
北京大學國發院副研究員、《產業經濟評論》執行主編鄭世林發表題為“如何提升中國企業基礎研究水平”的主題演講,他從多個方面分析了中國企業怠于創新的原因,并從多個維度提出了加強我國企業基礎研究的對策建議。鄭世林教授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的經濟已經有了超大規模經濟總量,但是仍然有很多關鍵環節受制于人。他結合古今中外的例子,闡述了“大”與“強”的關系,提出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更應該反思如何使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飛機”行穩致遠。鄭世林教授提出一定要加強基礎研究:一是要改變每個人、每個企業家、各級政府的觀念,切實保護知識產權,允許一部分人通過知識致富,推動整個社會向知識 型社會轉型;二是政府應該通過減稅、重大專項等政策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勵企業聘請科學家,加大技術研發投入,使更多的企業敢闖能闖“無人區”;三是進一步加強高校的基礎研究,要向前端做研究,挖掘更多從0到1的故事,這也是青年學者的重要使命。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張杰主持會議
電子工業出版社華信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李芳芳主持會議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張杰教授和華信研究院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李芳芳分別主持會議。李芳芳介紹,中國產業經濟研究學術年會自2014年開始,今年已經是第七屆,年會依托《產業經濟評論》核心期刊為平臺,與相關學術研究機構合作,旨在搭建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業進行學術交流溝通的平臺,發揮產學研協同效應,聚焦產業經濟學科前沿研究動態,促進相關產業行業的政策研究、實踐經驗交流和學術思想爭鳴,以產業經濟理論探索與實踐應用為立足點,為中國經濟深化改革和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前瞻觀察和學術支撐服務。
華信研究院
華信研究院是工業和信息化智庫聯盟核心成員單位,由電子工業出版社投資創建,主要專注于國內外工業產業政策、信息化與信息安全發展態勢跟蹤、智能制造、數字化轉型等研究,近年承擔了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委和各省市產業管理部門的數百項軟課題研究。華信研究院定期發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業合作指數、集成電路產業投融資指數、信息經濟發展指數等;整合相關信息資源,研究構建的工業和信息化行業知識服務信息資源網上平臺,包括《“一帶一路”工業通信業數據庫》、《集成電路投融資數據庫》等,為各界產業人士提供了信息咨詢服務。
華信研究院目前下設:產業政策研究所、信息化與信息安全研究所、智能制造研究所,擁有《產業經濟評論》核心學術期刊和《中國信息化》《工信財經科技》等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