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2日,“中國經濟改革發展論壇(2020)--開啟新征程的中國”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館116報告廳隆重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共同主辦,并得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央廣網、央廣中國之聲、經濟日報、中國網、中宏網、中國經濟時報、中國新聞社、中國社科報、中國報道、經濟觀察報、華夏時報、新理財、中國國情國力雜志、南華早報、香港文匯報、中國產業經濟報、中國發展網、人民日報海外網、美國國際市場新聞社、財新、中國城市報、經濟參考報、中國經濟網、澎湃新聞等媒體的大力支持。
本次論壇采用線下會議+線上直播的形式,參加論壇的嘉賓主要有: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彭森,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原司長徐林,全國科技振興城市經濟研究會理事長、科技部原調研室主任胥和平,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曉河,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副部長田杰棠,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一級巡視員劉培林,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守英。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的研究員、經濟學院老師和同學共200余人,線上觀看直播人數超過4500人。
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守英教授主持。劉守英教授首先介紹會議情況和參會嘉賓,向出席論壇的嘉賓和聽眾表示衷心感謝和熱烈歡迎。劉守英教授表示,以“十四五”為開局,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國內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疫情加速了世界格局的演變?!笆奈濉睍r期,要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等。為全面實施好“十四五”規劃,中國人民大學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和經濟學院,以“開啟新征程的中國”為主題,舉辦2020中國經濟改革發展論壇。本次論壇分為六個議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中國與世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新與科技自立自強、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本次論壇第一個議題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發表了主旨演講。他指出,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一次具體地將現代化的指標、戰略和路徑進行清晰的定位和部署,使整個民族在過去一百多年所向往的現代化變成了切實的行動綱領。經過測算,要實現2035年我國進入創新國家(地區)前列,我國未來15年人均GDP增速要達到4.3%左右;要實現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我國經濟未來15年年均增長速度要達到6.67%??紤]到我國人民幣的實際匯率和名義匯率都會發生變化,我國經濟未來15年經濟增速也要達到4.7%左右。因此,我們必須進行戰略深化和戰略調整,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真正構建經濟增長新動能。第一,要推進技術創新,實現技術紅利。第二,要推動改革,實現第二輪制度紅利。第三,要實現人才強國、教育強國,將人口紅利轉化為人口資源紅利。第四,構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合作平臺,突破價值鏈和分工鏈重構的瓶頸約束,實現新一輪的全球化紅利。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發表了題目為“結構性潛能與配套的改革開放”的主旨演講。他指出,挖掘我國中速增長期的結構潛能,應該遵循“1+3+2”的框架:所謂“1”就是都市圈和城市群發展為龍頭,為中國經濟下一步的中速高質量發展打開空間;所謂“3”是指在實體經濟方面,我們要補上中國經濟“雙循環”過程中的三大短板,包括基礎產業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大和基礎研發能力不強;所謂“2”是指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所有的行業和領域都要面對和接受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的沖擊,擁抱它們帶來的變化。這需要一系列的改革開放才能實現:第一,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第二,推動空間規劃和公共資源配置改革;第三,在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通信、金融等在內的基礎產業領域,在放寬準入、促進競爭上,要有一些標志性的大動作;第四,加快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第五,深化高水平大學教育和基礎研究領域的改革;第六,在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形成政府合理引導和監管、企業為主體、市場驅動的數字經濟發展機制;第七,形成以綠色核算為基石,企業和個人以市場化方式參與的綠色發展機制;第八,在開放方面我們需要確立目標,包括“零關稅、零非關稅壁壘、零補貼”和加入區域性高水平的市場體系等。
本次論壇第二個議題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中國與世界”。
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認為,中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要重新認識中國和世界的關系。第一,全球不平衡構成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根源。全球經濟不平衡的核心問題在于全球經濟的結構,即全球的投資和分配布局:發達國家儲蓄率低、儲蓄少,消費占比高,而發展中國家為投資驅動型,儲蓄高、消費低。第二,隨著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如果用初級產品換取工業制成品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標志的話,這個標志在中美之間已經消失了,中國是以制造業尤其是電子產品為主,進口的是大宗原材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目前的中國跟發達國家的出口結構更加類似。第三,改革開放40年來的高速增長,既是中國GDP成為全球第二的過程,也是中國居民收入持續提高的過程。中國居民收入持續提高,既是改革開放的成果,同時也是中國過去十年在全球經濟再平衡中表現出色的原因。如果未來15年中國居民收入持續提高、市場持續擴大,中國就依然在重塑全球格局并引領全球,中國在全球再平衡中的角色在持續發生重大變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一級巡視員劉培林指出,全球化目前遇到了兩個障礙,一個是發達國家擔憂技術優勢被發展中國家追趕而進行技術封鎖,另一個是全球收入差距拉大。面對這樣的障礙,中國作為后發經濟體繼續發展,需要的是“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美國擔心中國在占有技術優勢后對美國進行打壓,因此選擇先發制人,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雙方需要通過談判做出可信承諾,重塑國際經濟貿易規則。一方面,我國可以提出“四零”和“對等”的經貿議題,不僅可以占據道義制高點,而且可以更容易獲得其他經濟體的響應。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深化改革,處理好國內的政治經濟問題。
本次論壇第三個議題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原司長徐林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特別是擴大內需的過程中,要把更多精力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放松管控、形成更包容的發展環境上,同時進一步強化創新能力,提高供給創造需求的能力。過去我們覺得擴大內需是需求管理的范疇,但在中國,擴大內需成為必須堅持的長期戰略,這樣的提法超出了經濟學教科書中需求管理的內涵。如果把擴大需求等同于刺激內需、特別是等同于擴大投資的政策,會給我們帶來杠桿率提升、產能過剩等宏觀問題。因此,“以國內大循環為主”不僅要花費精力去擴大需求,還要在供給側方面花更多的精力提高供給能力。中國的需求升級,一方面對很多高技術的產品和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在供給側方面放松更多不合理的管制。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曉河發表了題目為“十四五時期向新臺階邁進的戰略思考”的主旨演講。他認為,中國處于從中高等收入階段向高收入階段發展的最后時期,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甚至政治結構都處于加速轉變時期。從國際環境來看,一方面中國率先從新冠疫情中走出,抓住先機進行結構調整和改革創新;新一代信息技術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原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為中心,在空間上給中國提供了機遇。另一方面,當前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這個變化對于中國來說是機遇,但更大的是挑戰。從國內形勢來看,結構轉型面臨困境。第一,需求結構轉換困境。內需體系結構性矛盾突出,國內需求市場消費支撐力嚴重不足,關鍵是投資沖動的動力機制和偏好機制強于消費。第二,產業結構轉換困境。一是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導致產能過剩,二是資源要素大量投入引致市場競爭力下降,三是創新動力嚴重不足、基礎研究薄弱、底層技術供給嚴重不足,四是國企市場競爭不充分。第三,社會結構轉換困境。中產階層成長緩慢,對邁臺階支持還不夠。第四,“未富先老”的人口結構增加了邁上新臺階的成本。因此,我們必須加快結構轉型,對外尋求降低中國邁向新臺階阻力的戰略對策,對內以改革消除結構性矛盾。第一,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和新動能成長,繼續改善營商環境。第二,加快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者群體,實施兩個“倍增計劃”。第三,創建真正的市民化社會。第四,加快結構性體制改革和加強基礎性制度供給。第五,減少政府干預,及時變革社會治理形態。
本次論壇第四個議題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彭森發表了主題為“‘十四五’期間中國市場化改革再出發”的主旨演講。他指出,首先市場改革再出發是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大抉擇。國際上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安全的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大調整、大改革、大變化。特別是,以美國為代表的保守主義、單邊主義和霸凌主義對世界原有格局的沖擊,包括對中國發展的遏制,是我們面臨的一大變局。今年出現全球疫情的大流行大爆發,使這個大變局進一步演進演變。其次,市場改革再出發也是構建市場化格局的關鍵因素。最后,市場改革再出發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的根本動力。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關鍵在于要素市場化配置。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這五大要素不僅是市場化改革要面臨和突破的重點難關,這也是“十四五”時期改革取得勝利的關鍵。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守英認為,“十四五”期間土地制度改革的關鍵在于城鄉關系的重塑。第一,轉變土地治理目標和方式。第二,構建統一的土地權利體系。第三,改變土地作為增長發動機功能,告別“以地謀發展”模式。第四,用地結構優化促進結構改革。第五,城鄉互動的土地配置制度改革。第六,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促進鄉村振興,包括完善農地權利體系,宅基地制度改革,以及宅基地權利與集體建設用地權利的同權。
本次論壇第五個議題為“創新與科技自立自強”。
全國科技振興城市經濟研究會理事長、科技部原調研室主任胥和平指出,十九屆五中全會里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思想,一個是創新的核心地位,另一個是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支撐??萍及l展的使命在發生極其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科技發展要面對未來,要面對2035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個重大目標,要支撐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要支撐整個現代化目標的完成,因此需要從戰略思路上進行相應的調整。第一,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能力,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第二,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第三,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培育創新生態,完善科技創新治理。第四,深化創新要素市場的供給側改革。要大力促進科技成果交易和轉移,培育市場化創新力量,促進創新要素市場發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副部長田杰棠做了題目為“‘十四五’科技創新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的主旨演講。他指出,新型舉國體制的組織方式至少應該從兩方面理解。一是在戰略科技力量中,強調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要加強系統謀劃,集中優勢兵力,敢于搶抓機遇,盡快沖出重圍。依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進行科技研發,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然后進行市場化培育,逐步實現產業化。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二是堅持開放創新。為此,需要做好幾件事:第一,科技外交;第二,逐步放開在我國境內設立國際科技組織、外籍科學家在我國科學技術組織任職;第三,要建立面向全球的科技基金;第四,數據的跨境合作;第五,做好科技成果轉化,培養專業化的技術轉移轉化體系;第六,培育創新型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家。
本次論壇第六個議題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發表了題目為“走高質量區域協調發展之路”的主旨演講。他指出,這些年來我國的區域協調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也應該看到還面臨著一些問題:第一,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是世界上城鄉區域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第二,我國東西差異近年來雖然在不斷縮小,但是并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而且南北差距又在不斷加??;第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任重而道遠。因此,在當前形勢下,區域高質量發展應該是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主基調。在“十四五”時期,要在繼續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基礎上,全面推進區域高質量發展,并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構建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區域高質量協調發展新格局。第一,深化完善“4+X”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第二,構建橫跨東中西、連接南北“三橫三縱”的國土空間開發主架構。第三,建立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為主要載體的增長網絡。第四,加快推進縣域城鎮化進程。第五,支持東北經濟實現脫困振興。第六,制定實施欠發達地區扶持政策。第七,加快縮小農村地區發展差距。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以“新發展格局下深化區域重大戰略的路徑”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他指出,區域重大戰略包括“1島2帶3群4板塊”?!?島”是指海南的全面深化改革開放;“2帶”是指長江、黃河經濟帶;“3群”是指京津冀協同發展、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4板塊”是指西部形成新格局,東北深化改革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發揮優勢推動地區崛起,東部創新引領率先實現地區優化發展。新發展格局對實施區域重大戰略提出的新要求,一是要深化對內經濟聯系,二是要拓展經濟發展縱深,三是要增強暢通國內大循環功能,四是要提升連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功能,五是要集中起來實現“五更”,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因此,需要形成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區域重大戰略布局。第一,加強區域重大戰略之間的深度融合。第二,加強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融合。第三,加強與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有機融合。第四,加強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融合。
最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守英進行了總結發言。劉院長再次對參加論壇的嘉賓和聽眾表示感謝。他希望中國經濟改革發展論壇能繼續為專家學者暢所欲言、思維激蕩、凝聚共識提供平臺,讓我們全面學習“十四五”規劃建議和2035遠景規劃目標,以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為導向,開啟社會主義建設新征程,為推動中國的經濟開發和改革貢獻我們的學術智慧。
至此,本次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2020年11月22日,“中國經濟改革發展論壇(2020)--開啟新征程的中國”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館116報告廳隆重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共同主辦,并得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央廣網、央廣中國之聲、經濟日報、中國網、中宏網、中國經濟時報、中國新聞社、中國社科報、中國報道、經濟觀察報、華夏時報、新理財、中國國情國力雜志、南華早報、香港文匯報、中國產業經濟報、中國發展網、人民日報海外網、美國國際市場新聞社、財新、中國城市報、經濟參考報、中國經濟網、澎湃新聞等媒體的大力支持。
本次論壇采用線下會議+線上直播的形式,參加論壇的嘉賓主要有: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彭森,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原司長徐林,全國科技振興城市經濟研究會理事長、科技部原調研室主任胥和平,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曉河,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副部長田杰棠,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一級巡視員劉培林,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守英。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的研究員、經濟學院老師和同學共200余人,線上觀看直播人數超過4500人。
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守英教授主持。劉守英教授首先介紹會議情況和參會嘉賓,向出席論壇的嘉賓和聽眾表示衷心感謝和熱烈歡迎。劉守英教授表示,以“十四五”為開局,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國內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疫情加速了世界格局的演變?!笆奈濉睍r期,要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等。為全面實施好“十四五”規劃,中國人民大學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和經濟學院,以“開啟新征程的中國”為主題,舉辦2020中國經濟改革發展論壇。本次論壇分為六個議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中國與世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新與科技自立自強、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本次論壇第一個議題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發表了主旨演講。他指出,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一次具體地將現代化的指標、戰略和路徑進行清晰的定位和部署,使整個民族在過去一百多年所向往的現代化變成了切實的行動綱領。經過測算,要實現2035年我國進入創新國家(地區)前列,我國未來15年人均GDP增速要達到4.3%左右;要實現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我國經濟未來15年年均增長速度要達到6.67%??紤]到我國人民幣的實際匯率和名義匯率都會發生變化,我國經濟未來15年經濟增速也要達到4.7%左右。因此,我們必須進行戰略深化和戰略調整,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真正構建經濟增長新動能。第一,要推進技術創新,實現技術紅利。第二,要推動改革,實現第二輪制度紅利。第三,要實現人才強國、教育強國,將人口紅利轉化為人口資源紅利。第四,構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合作平臺,突破價值鏈和分工鏈重構的瓶頸約束,實現新一輪的全球化紅利。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發表了題目為“結構性潛能與配套的改革開放”的主旨演講。他指出,挖掘我國中速增長期的結構潛能,應該遵循“1+3+2”的框架:所謂“1”就是都市圈和城市群發展為龍頭,為中國經濟下一步的中速高質量發展打開空間;所謂“3”是指在實體經濟方面,我們要補上中國經濟“雙循環”過程中的三大短板,包括基礎產業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大和基礎研發能力不強;所謂“2”是指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所有的行業和領域都要面對和接受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的沖擊,擁抱它們帶來的變化。這需要一系列的改革開放才能實現:第一,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第二,推動空間規劃和公共資源配置改革;第三,在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通信、金融等在內的基礎產業領域,在放寬準入、促進競爭上,要有一些標志性的大動作;第四,加快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第五,深化高水平大學教育和基礎研究領域的改革;第六,在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形成政府合理引導和監管、企業為主體、市場驅動的數字經濟發展機制;第七,形成以綠色核算為基石,企業和個人以市場化方式參與的綠色發展機制;第八,在開放方面我們需要確立目標,包括“零關稅、零非關稅壁壘、零補貼”和加入區域性高水平的市場體系等。
本次論壇第二個議題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中國與世界”。
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認為,中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要重新認識中國和世界的關系。第一,全球不平衡構成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根源。全球經濟不平衡的核心問題在于全球經濟的結構,即全球的投資和分配布局:發達國家儲蓄率低、儲蓄少,消費占比高,而發展中國家為投資驅動型,儲蓄高、消費低。第二,隨著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如果用初級產品換取工業制成品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標志的話,這個標志在中美之間已經消失了,中國是以制造業尤其是電子產品為主,進口的是大宗原材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目前的中國跟發達國家的出口結構更加類似。第三,改革開放40年來的高速增長,既是中國GDP成為全球第二的過程,也是中國居民收入持續提高的過程。中國居民收入持續提高,既是改革開放的成果,同時也是中國過去十年在全球經濟再平衡中表現出色的原因。如果未來15年中國居民收入持續提高、市場持續擴大,中國就依然在重塑全球格局并引領全球,中國在全球再平衡中的角色在持續發生重大變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一級巡視員劉培林指出,全球化目前遇到了兩個障礙,一個是發達國家擔憂技術優勢被發展中國家追趕而進行技術封鎖,另一個是全球收入差距拉大。面對這樣的障礙,中國作為后發經濟體繼續發展,需要的是“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美國擔心中國在占有技術優勢后對美國進行打壓,因此選擇先發制人,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雙方需要通過談判做出可信承諾,重塑國際經濟貿易規則。一方面,我國可以提出“四零”和“對等”的經貿議題,不僅可以占據道義制高點,而且可以更容易獲得其他經濟體的響應。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深化改革,處理好國內的政治經濟問題。
本次論壇第三個議題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原司長徐林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特別是擴大內需的過程中,要把更多精力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放松管控、形成更包容的發展環境上,同時進一步強化創新能力,提高供給創造需求的能力。過去我們覺得擴大內需是需求管理的范疇,但在中國,擴大內需成為必須堅持的長期戰略,這樣的提法超出了經濟學教科書中需求管理的內涵。如果把擴大需求等同于刺激內需、特別是等同于擴大投資的政策,會給我們帶來杠桿率提升、產能過剩等宏觀問題。因此,“以國內大循環為主”不僅要花費精力去擴大需求,還要在供給側方面花更多的精力提高供給能力。中國的需求升級,一方面對很多高技術的產品和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在供給側方面放松更多不合理的管制。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曉河發表了題目為“十四五時期向新臺階邁進的戰略思考”的主旨演講。他認為,中國處于從中高等收入階段向高收入階段發展的最后時期,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甚至政治結構都處于加速轉變時期。從國際環境來看,一方面中國率先從新冠疫情中走出,抓住先機進行結構調整和改革創新;新一代信息技術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原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為中心,在空間上給中國提供了機遇。另一方面,當前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這個變化對于中國來說是機遇,但更大的是挑戰。從國內形勢來看,結構轉型面臨困境。第一,需求結構轉換困境。內需體系結構性矛盾突出,國內需求市場消費支撐力嚴重不足,關鍵是投資沖動的動力機制和偏好機制強于消費。第二,產業結構轉換困境。一是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導致產能過剩,二是資源要素大量投入引致市場競爭力下降,三是創新動力嚴重不足、基礎研究薄弱、底層技術供給嚴重不足,四是國企市場競爭不充分。第三,社會結構轉換困境。中產階層成長緩慢,對邁臺階支持還不夠。第四,“未富先老”的人口結構增加了邁上新臺階的成本。因此,我們必須加快結構轉型,對外尋求降低中國邁向新臺階阻力的戰略對策,對內以改革消除結構性矛盾。第一,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和新動能成長,繼續改善營商環境。第二,加快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者群體,實施兩個“倍增計劃”。第三,創建真正的市民化社會。第四,加快結構性體制改革和加強基礎性制度供給。第五,減少政府干預,及時變革社會治理形態。
本次論壇第四個議題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彭森發表了主題為“‘十四五’期間中國市場化改革再出發”的主旨演講。他指出,首先市場改革再出發是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大抉擇。國際上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安全的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大調整、大改革、大變化。特別是,以美國為代表的保守主義、單邊主義和霸凌主義對世界原有格局的沖擊,包括對中國發展的遏制,是我們面臨的一大變局。今年出現全球疫情的大流行大爆發,使這個大變局進一步演進演變。其次,市場改革再出發也是構建市場化格局的關鍵因素。最后,市場改革再出發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的根本動力。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關鍵在于要素市場化配置。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這五大要素不僅是市場化改革要面臨和突破的重點難關,這也是“十四五”時期改革取得勝利的關鍵。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守英認為,“十四五”期間土地制度改革的關鍵在于城鄉關系的重塑。第一,轉變土地治理目標和方式。第二,構建統一的土地權利體系。第三,改變土地作為增長發動機功能,告別“以地謀發展”模式。第四,用地結構優化促進結構改革。第五,城鄉互動的土地配置制度改革。第六,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促進鄉村振興,包括完善農地權利體系,宅基地制度改革,以及宅基地權利與集體建設用地權利的同權。
本次論壇第五個議題為“創新與科技自立自強”。
全國科技振興城市經濟研究會理事長、科技部原調研室主任胥和平指出,十九屆五中全會里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思想,一個是創新的核心地位,另一個是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支撐??萍及l展的使命在發生極其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科技發展要面對未來,要面對2035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個重大目標,要支撐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要支撐整個現代化目標的完成,因此需要從戰略思路上進行相應的調整。第一,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能力,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第二,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第三,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培育創新生態,完善科技創新治理。第四,深化創新要素市場的供給側改革。要大力促進科技成果交易和轉移,培育市場化創新力量,促進創新要素市場發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副部長田杰棠做了題目為“‘十四五’科技創新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的主旨演講。他指出,新型舉國體制的組織方式至少應該從兩方面理解。一是在戰略科技力量中,強調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要加強系統謀劃,集中優勢兵力,敢于搶抓機遇,盡快沖出重圍。依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進行科技研發,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然后進行市場化培育,逐步實現產業化。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二是堅持開放創新。為此,需要做好幾件事:第一,科技外交;第二,逐步放開在我國境內設立國際科技組織、外籍科學家在我國科學技術組織任職;第三,要建立面向全球的科技基金;第四,數據的跨境合作;第五,做好科技成果轉化,培養專業化的技術轉移轉化體系;第六,培育創新型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家。
本次論壇第六個議題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發表了題目為“走高質量區域協調發展之路”的主旨演講。他指出,這些年來我國的區域協調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也應該看到還面臨著一些問題:第一,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是世界上城鄉區域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第二,我國東西差異近年來雖然在不斷縮小,但是并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而且南北差距又在不斷加??;第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任重而道遠。因此,在當前形勢下,區域高質量發展應該是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主基調。在“十四五”時期,要在繼續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基礎上,全面推進區域高質量發展,并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構建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區域高質量協調發展新格局。第一,深化完善“4+X”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第二,構建橫跨東中西、連接南北“三橫三縱”的國土空間開發主架構。第三,建立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為主要載體的增長網絡。第四,加快推進縣域城鎮化進程。第五,支持東北經濟實現脫困振興。第六,制定實施欠發達地區扶持政策。第七,加快縮小農村地區發展差距。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以“新發展格局下深化區域重大戰略的路徑”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他指出,區域重大戰略包括“1島2帶3群4板塊”?!?島”是指海南的全面深化改革開放;“2帶”是指長江、黃河經濟帶;“3群”是指京津冀協同發展、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4板塊”是指西部形成新格局,東北深化改革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發揮優勢推動地區崛起,東部創新引領率先實現地區優化發展。新發展格局對實施區域重大戰略提出的新要求,一是要深化對內經濟聯系,二是要拓展經濟發展縱深,三是要增強暢通國內大循環功能,四是要提升連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功能,五是要集中起來實現“五更”,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因此,需要形成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區域重大戰略布局。第一,加強區域重大戰略之間的深度融合。第二,加強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融合。第三,加強與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有機融合。第四,加強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融合。
最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守英進行了總結發言。劉院長再次對參加論壇的嘉賓和聽眾表示感謝。他希望中國經濟改革發展論壇能繼續為專家學者暢所欲言、思維激蕩、凝聚共識提供平臺,讓我們全面學習“十四五”規劃建議和2035遠景規劃目標,以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為導向,開啟社會主義建設新征程,為推動中國的經濟開發和改革貢獻我們的學術智慧。
至此,本次論壇取得圓滿成功。
2020年11月22日,“中國經濟改革發展論壇(2020)--開啟新征程的中國”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館116報告廳隆重舉行。本次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和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共同主辦,并得到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央廣網、央廣中國之聲、經濟日報、中國網、中宏網、中國經濟時報、中國新聞社、中國社科報、中國報道、經濟觀察報、華夏時報、新理財、中國國情國力雜志、南華早報、香港文匯報、中國產業經濟報、中國發展網、人民日報海外網、美國國際市場新聞社、財新、中國城市報、經濟參考報、中國經濟網、澎湃新聞等媒體的大力支持。
本次論壇采用線下會議+線上直播的形式,參加論壇的嘉賓主要有: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彭森,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原司長徐林,全國科技振興城市經濟研究會理事長、科技部原調研室主任胥和平,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曉河,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副部長田杰棠,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一級巡視員劉培林,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守英。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的研究員、經濟學院老師和同學共200余人,線上觀看直播人數超過4500人。
開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守英教授主持。劉守英教授首先介紹會議情況和參會嘉賓,向出席論壇的嘉賓和聽眾表示衷心感謝和熱烈歡迎。劉守英教授表示,以“十四五”為開局,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國內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突出。世界進入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疫情加速了世界格局的演變?!笆奈濉睍r期,要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鎮化,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改善人民生活品質等。為全面實施好“十四五”規劃,中國人民大學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和經濟學院,以“開啟新征程的中國”為主題,舉辦2020中國經濟改革發展論壇。本次論壇分為六個議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中國與世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創新與科技自立自強、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本次論壇第一個議題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發表了主旨演講。他指出,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一次具體地將現代化的指標、戰略和路徑進行清晰的定位和部署,使整個民族在過去一百多年所向往的現代化變成了切實的行動綱領。經過測算,要實現2035年我國進入創新國家(地區)前列,我國未來15年人均GDP增速要達到4.3%左右;要實現2035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我國經濟未來15年年均增長速度要達到6.67%??紤]到我國人民幣的實際匯率和名義匯率都會發生變化,我國經濟未來15年經濟增速也要達到4.7%左右。因此,我們必須進行戰略深化和戰略調整,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真正構建經濟增長新動能。第一,要推進技術創新,實現技術紅利。第二,要推動改革,實現第二輪制度紅利。第三,要實現人才強國、教育強國,將人口紅利轉化為人口資源紅利。第四,構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合作平臺,突破價值鏈和分工鏈重構的瓶頸約束,實現新一輪的全球化紅利。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發表了題目為“結構性潛能與配套的改革開放”的主旨演講。他指出,挖掘我國中速增長期的結構潛能,應該遵循“1+3+2”的框架:所謂“1”就是都市圈和城市群發展為龍頭,為中國經濟下一步的中速高質量發展打開空間;所謂“3”是指在實體經濟方面,我們要補上中國經濟“雙循環”過程中的三大短板,包括基礎產業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大和基礎研發能力不強;所謂“2”是指以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為兩翼,所有的行業和領域都要面對和接受數字經濟、綠色發展的沖擊,擁抱它們帶來的變化。這需要一系列的改革開放才能實現:第一,加快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第二,推動空間規劃和公共資源配置改革;第三,在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通信、金融等在內的基礎產業領域,在放寬準入、促進競爭上,要有一些標志性的大動作;第四,加快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第五,深化高水平大學教育和基礎研究領域的改革;第六,在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形成政府合理引導和監管、企業為主體、市場驅動的數字經濟發展機制;第七,形成以綠色核算為基石,企業和個人以市場化方式參與的綠色發展機制;第八,在開放方面我們需要確立目標,包括“零關稅、零非關稅壁壘、零補貼”和加入區域性高水平的市場體系等。
本次論壇第二個議題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中國與世界”。
中銀國際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銀行原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認為,中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要重新認識中國和世界的關系。第一,全球不平衡構成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根源。全球經濟不平衡的核心問題在于全球經濟的結構,即全球的投資和分配布局:發達國家儲蓄率低、儲蓄少,消費占比高,而發展中國家為投資驅動型,儲蓄高、消費低。第二,隨著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角色發生了變化。如果用初級產品換取工業制成品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標志的話,這個標志在中美之間已經消失了,中國是以制造業尤其是電子產品為主,進口的是大宗原材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目前的中國跟發達國家的出口結構更加類似。第三,改革開放40年來的高速增長,既是中國GDP成為全球第二的過程,也是中國居民收入持續提高的過程。中國居民收入持續提高,既是改革開放的成果,同時也是中國過去十年在全球經濟再平衡中表現出色的原因。如果未來15年中國居民收入持續提高、市場持續擴大,中國就依然在重塑全球格局并引領全球,中國在全球再平衡中的角色在持續發生重大變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一級巡視員劉培林指出,全球化目前遇到了兩個障礙,一個是發達國家擔憂技術優勢被發展中國家追趕而進行技術封鎖,另一個是全球收入差距拉大。面對這樣的障礙,中國作為后發經濟體繼續發展,需要的是“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新安全。美國擔心中國在占有技術優勢后對美國進行打壓,因此選擇先發制人,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雙方需要通過談判做出可信承諾,重塑國際經濟貿易規則。一方面,我國可以提出“四零”和“對等”的經貿議題,不僅可以占據道義制高點,而且可以更容易獲得其他經濟體的響應。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深化改革,處理好國內的政治經濟問題。
本次論壇第三個議題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原司長徐林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特別是擴大內需的過程中,要把更多精力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放松管控、形成更包容的發展環境上,同時進一步強化創新能力,提高供給創造需求的能力。過去我們覺得擴大內需是需求管理的范疇,但在中國,擴大內需成為必須堅持的長期戰略,這樣的提法超出了經濟學教科書中需求管理的內涵。如果把擴大需求等同于刺激內需、特別是等同于擴大投資的政策,會給我們帶來杠桿率提升、產能過剩等宏觀問題。因此,“以國內大循環為主”不僅要花費精力去擴大需求,還要在供給側方面花更多的精力提高供給能力。中國的需求升級,一方面對很多高技術的產品和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在供給側方面放松更多不合理的管制。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原副院長馬曉河發表了題目為“十四五時期向新臺階邁進的戰略思考”的主旨演講。他認為,中國處于從中高等收入階段向高收入階段發展的最后時期,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甚至政治結構都處于加速轉變時期。從國際環境來看,一方面中國率先從新冠疫情中走出,抓住先機進行結構調整和改革創新;新一代信息技術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原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為中心,在空間上給中國提供了機遇。另一方面,當前世界經濟格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這個變化對于中國來說是機遇,但更大的是挑戰。從國內形勢來看,結構轉型面臨困境。第一,需求結構轉換困境。內需體系結構性矛盾突出,國內需求市場消費支撐力嚴重不足,關鍵是投資沖動的動力機制和偏好機制強于消費。第二,產業結構轉換困境。一是以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導致產能過剩,二是資源要素大量投入引致市場競爭力下降,三是創新動力嚴重不足、基礎研究薄弱、底層技術供給嚴重不足,四是國企市場競爭不充分。第三,社會結構轉換困境。中產階層成長緩慢,對邁臺階支持還不夠。第四,“未富先老”的人口結構增加了邁上新臺階的成本。因此,我們必須加快結構轉型,對外尋求降低中國邁向新臺階阻力的戰略對策,對內以改革消除結構性矛盾。第一,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和新動能成長,繼續改善營商環境。第二,加快培育和擴大中等收入者群體,實施兩個“倍增計劃”。第三,創建真正的市民化社會。第四,加快結構性體制改革和加強基礎性制度供給。第五,減少政府干預,及時變革社會治理形態。
本次論壇第四個議題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彭森發表了主題為“‘十四五’期間中國市場化改革再出發”的主旨演講。他指出,首先市場改革再出發是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大抉擇。國際上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安全的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大調整、大改革、大變化。特別是,以美國為代表的保守主義、單邊主義和霸凌主義對世界原有格局的沖擊,包括對中國發展的遏制,是我們面臨的一大變局。今年出現全球疫情的大流行大爆發,使這個大變局進一步演進演變。其次,市場改革再出發也是構建市場化格局的關鍵因素。最后,市場改革再出發也是實現“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的根本動力。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關鍵在于要素市場化配置。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和數據這五大要素不僅是市場化改革要面臨和突破的重點難關,這也是“十四五”時期改革取得勝利的關鍵。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守英認為,“十四五”期間土地制度改革的關鍵在于城鄉關系的重塑。第一,轉變土地治理目標和方式。第二,構建統一的土地權利體系。第三,改變土地作為增長發動機功能,告別“以地謀發展”模式。第四,用地結構優化促進結構改革。第五,城鄉互動的土地配置制度改革。第六,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促進鄉村振興,包括完善農地權利體系,宅基地制度改革,以及宅基地權利與集體建設用地權利的同權。
本次論壇第五個議題為“創新與科技自立自強”。
全國科技振興城市經濟研究會理事長、科技部原調研室主任胥和平指出,十九屆五中全會里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思想,一個是創新的核心地位,另一個是科技自立自強作為戰略支撐??萍及l展的使命在發生極其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科技發展要面對未來,要面對2035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個重大目標,要支撐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要支撐整個現代化目標的完成,因此需要從戰略思路上進行相應的調整。第一,加強基礎研究,提升原始能力,優化學科布局和研發布局,完善共性基礎技術供給體系。第二,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創新鏈整體效能。第三,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培育創新生態,完善科技創新治理。第四,深化創新要素市場的供給側改革。要大力促進科技成果交易和轉移,培育市場化創新力量,促進創新要素市場發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創新發展研究部副部長田杰棠做了題目為“‘十四五’科技創新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的主旨演講。他指出,新型舉國體制的組織方式至少應該從兩方面理解。一是在戰略科技力量中,強調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要加強系統謀劃,集中優勢兵力,敢于搶抓機遇,盡快沖出重圍。依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進行科技研發,解決“卡脖子”技術問題,然后進行市場化培育,逐步實現產業化。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加強共性技術平臺建設。二是堅持開放創新。為此,需要做好幾件事:第一,科技外交;第二,逐步放開在我國境內設立國際科技組織、外籍科學家在我國科學技術組織任職;第三,要建立面向全球的科技基金;第四,數據的跨境合作;第五,做好科技成果轉化,培養專業化的技術轉移轉化體系;第六,培育創新型企業和創新型企業家。
本次論壇第六個議題為“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發表了題目為“走高質量區域協調發展之路”的主旨演講。他指出,這些年來我國的區域協調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也應該看到還面臨著一些問題:第一,到目前為止,中國還是世界上城鄉區域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第二,我國東西差異近年來雖然在不斷縮小,但是并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而且南北差距又在不斷加??;第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任重而道遠。因此,在當前形勢下,區域高質量發展應該是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主基調。在“十四五”時期,要在繼續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基礎上,全面推進區域高質量發展,并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構建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區域高質量協調發展新格局。第一,深化完善“4+X”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第二,構建橫跨東中西、連接南北“三橫三縱”的國土空間開發主架構。第三,建立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為主要載體的增長網絡。第四,加快推進縣域城鎮化進程。第五,支持東北經濟實現脫困振興。第六,制定實施欠發達地區扶持政策。第七,加快縮小農村地區發展差距。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吳曉華以“新發展格局下深化區域重大戰略的路徑”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他指出,區域重大戰略包括“1島2帶3群4板塊”?!?島”是指海南的全面深化改革開放;“2帶”是指長江、黃河經濟帶;“3群”是指京津冀協同發展、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4板塊”是指西部形成新格局,東北深化改革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發揮優勢推動地區崛起,東部創新引領率先實現地區優化發展。新發展格局對實施區域重大戰略提出的新要求,一是要深化對內經濟聯系,二是要拓展經濟發展縱深,三是要增強暢通國內大循環功能,四是要提升連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功能,五是要集中起來實現“五更”,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因此,需要形成與新發展格局相適應的區域重大戰略布局。第一,加強區域重大戰略之間的深度融合。第二,加強與鄉村振興戰略的有機融合。第三,加強與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有機融合。第四,加強與“一帶一路”建設的戰略融合。
最后,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守英進行了總結發言。劉院長再次對參加論壇的嘉賓和聽眾表示感謝。他希望中國經濟改革發展論壇能繼續為專家學者暢所欲言、思維激蕩、凝聚共識提供平臺,讓我們全面學習“十四五”規劃建議和2035遠景規劃目標,以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為導向,開啟社會主義建設新征程,為推動中國的經濟開發和改革貢獻我們的學術智慧。
至此,本次論壇取得圓滿成功。